水花育苗下塘投放注意事項和氣泡病的控制辦法 |
出處:水花魚 作者:劉文俊 水產養殖網 2021-04-06 11:26:00 |
春夏時節是水產養殖的放苗高峰期,水花苗下塘是非常關鍵的步驟,同時也影響魚苗的生長和人們的經濟效益。應當引起重視,不能馬虎了事。很多人抱著僥幸心理,意圖"蒙混過關",最終是見著花錢買的活蹦亂跳的水花苗下塘,幾天后卻不見了水花苗的蹤影,除了部分原因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外,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按規程,兒戲般的敷衍了事促成的"后果",怪人,不能怪魚,不能怪天,只能怪自己。
1.清雜除野
除了對魚塘用生石灰等藥物嚴格清塘外,如果在加注的新水中混有野雜魚,水花苗在入池前一天盡量用密眼網具拉幾次“空塘除野”,加水時盡量過濾入塘。有了野雜魚或者魚類(不論大小)對水花苗的存活率絕對影響很大,不用質疑。
2.水生昆蟲敵害
如果發現有水生昆蟲類敵害較多,以水蜈蚣最為常見。一般在水花苗下塘三天后,就可用0.5-1.0克/立方米濃度的敵百蟲全池潑灑進行殺滅,如果采用0.5克/立方米的濃度對輪蟲并沒有殺滅作用而可能活存,以供用作水花苗的最佳開口餌料。
對于水生敵害,除了用對于水花苗無害的殺蟲藥潑灑外,還可采用"夜晚點燈聚蟲用藥觸殺"的方法。利用昆蟲具有趨光的特性,采用電燈、油燈、甚至手電銅均可,用燈光照在水面上,不過多久時間,蟲害便會趨光而來聚集,再用滅蚊噴霧劑、柴油、煤油施于水面,蟲害便會觸殺而死,對水花苗無任何傷害。
3.藥物毒力是否消失
在水花苗入池前一定要檢查清塘的藥物毒力是否消失,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適?梢圆捎"試水"的辦法:即取半桶水,盡量取用底層水,因有時表層水毒力已消失,但底層水的毒力仍然可能很強,將水花苗放入水中觀察4小時以上,看是否正常存活,以確定水花苗能否入塘。pH值應在6.5~8.5的范圍內。
4.溫差
水花苗入池時,要求池水溫度不能超過或誤差運魚或裝魚的水溫3℃,如果水溫相差過大,就應先逐漸調整溫差,水花苗適應后再入池。簡便的方法是"綜合水溫":一是泡袋半小時以上;二是將塘水灌入袋中。其后再放苗入塘。
5.飽食下塘
水花苗盡量飽食后下塘。育苗飼養的生產實踐證明,水花苗入池前喂1次熟蛋黃水,其成活率或成長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顯提高。但沒經驗和條件不具備的也可直接下塘,恐操作不慎,引發缺氧窒息而造成水花苗死亡。"飽食下塘"非必經程序,視情況可予取舍。
6.下塘入水
水花苗下塘時,緊貼水面慢慢水平放苗。據有人試驗,魚苗從30厘米高處倒入水中,可損傷5%~10%,距水面60厘米高時,魚苗損傷率可達20%~30%。因此,水花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緩慢輕放。
7.放苗整齊
同一池塘應放養規格一致的同批水花苗,并盡量爭取一次放足,以免發生大、小魚共存及出池規格不齊。規格不一致的水花苗放養在一起,大魚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魚苗,兩極分化就更加明顯,強魚更強,弱魚更弱。
8.打"腰點"
水花苗的下塘標準:看到"兩個眼點、一個腰點"這三個點,并能平行游泳時才可入池,以"腰點"明顯顯現后下塘為準。"腰點"即魚的鰾,形成魚鰾后魚兒才有游泳能力,才具強有力的生存能力。打"腰點"后平游的水花苗也才開啟能夠吃食外界食物的能力。
9.宜遲不宜早
水花苗不能“貪早”下塘。時節過早搶季節育苗,盈虧風險很大。常因強寒潮的襲擊造成重大損失,過早的水溫都很低,魚兒長勢非常慢,增加了餌料投喂的時間段,相應的增加了生產成本。其實,遲過十天半月下苗飼養,水溫高一些,生長快一些,魚兒體質好得多,飼養成本低很多,風險又小,魚兒規格并小不了多少。
10."老"和"嫩"
水花苗"太嫩"下塘不宜。由于水花苗太嫩,下池后游泳微弱,甚至沉底不動,往往會造成大量死苗,成活率必然不會高。早期下塘的水花苗宜"老"不宜"嫩",此處的"老"苗,僅指偏"老"而非過"老"的苗。
11.氣泡病
氣泡病本來不是"病",而是一種"意外"。很多人在水花苗下塘前,想方設法肥水,有利有弊。"利"是培養了足夠多的天然餌料,"弊"是容易引發氣泡病,造成人為性的"災難"。
引起氣泡病的原因有多種,主要原因是苗塘水淺,水又肥,陽光強,引發水中游離氣體生發且增多。水花苗遭遇觸及或誤吞,便會讓氣泡附體或進入體內。水花苗被氣泡浮力的"脅持",只能在水面上躥游到最后衰竭而亡。
救治方法:很多資料上介紹的潑灑食鹽或者加注新水等辦法,在生產實踐中大多無效。惟有開動增氧機來波動水體,強行破壞、沖散游離于水中的氣泡,以曝氣式增氧機為宜,其它幾款增氧機(盡量用小功率的)雖然可能對水花苗有一定的傷害,但對于因"水又肥、陽光又強"形成的氣泡病損失來說,微不足道,可以忽略。
綜上所述,育苗下塘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精細的環節,由此,在水花苗下塘時,我們需要嚴格遵循育苗下塘的技術要點,提高水花苗的成活率,以保障我們的經濟效益。(出處:水花魚) (本文已被瀏覽 22971 次) |
|
|
|
文章分類 |
|
|
|
|